▲县政协委员蒋莉代表县政协和县纪委监委联合调研组作《关于持续开展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综合整治的建议》的发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以下简称“两违”)行为,助推资源县“两违”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资源县政协联合县纪委监委于2023年7月深入全县各乡镇就“两违”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两违”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违”整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了《资源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资源县进一步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形成县委、县政府统筹指挥,县委政法委牵头,各部门、各乡镇相互配合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开展“两违”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通过“全国土地日”“两违”整治大家谈等活动,开展了对《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打击“两违”的宣传;二是加大了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巡查力度。全县成立了动态巡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巡查任务。县城市管理监督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城区违法建设巡查小组,并通过市民电话举报、网络投诉、来函件等方式,拓宽“两违”信息来源渠道。三是在查处违法建设案件方面有新突破。2023年通过多部门统一协作,盛凯大酒店违规超层超建问题得到了解决,违建单位自行拆除超建面积;在资源镇合浦街及时处置了一起户主未办理任何相关手续(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违规多占地、超面积建设的少批多建违法建设案件。通过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优化完善自建房审批程序和“两违”打击处置简易程序,及时查处了一批“两违”案件,全县整治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用地意识不强,“两违”行为屡禁不止。农户对“两违”行为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对该领域认识较为模糊、陌生。部分村民对建房用地规定、政策不了解,只考虑个人利益,在没有任何建设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建房,部分农户心存侥幸和“法不责众”心理互相效仿,在执法力度不够或不及时的情况下,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有恃无恐,“两违”行为屡禁不止,被动执法较为普遍。建房审批手续繁杂,也是导致“两违”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农户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从申请到审批,由于程序繁、时间长、审批难,致使一些农户不愿按要求依法办事。
(二)“两违”存量基数大,消化任务艰巨。我县“两违”面宽量大、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县委、县政府以资龙二级公路沿线(城南至隘门界隧道口段)和城关村四队两大区域作为“两违”整治试点,从2023年3月份摸底统计数据显示,资龙二级公路沿线共排查出违建地块99宗,总面积76519.32平方米,城关村四队范围内72座房屋中没有审批资料或未能提供佐证材料的违建房屋43座,违规违法建房占比近60%。另根据县林业局统计数据:2022年存在违法使用林地或采伐变化图斑(含细斑)共47个,违法面积共16.6公顷。其中5起是农村居民占用林地建房,另外30起则是建设项目违法占用林地或者破坏林地;2023年一二季度涉嫌违法占用林地的图斑共22个。县自然资源局通报的数据:2022年共存在已举证违法图斑125个,2023年一二季度存在已举证违法图斑55个,形势严峻,消化违法存量任务艰巨。
(三)执法基础保障薄弱,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一是人员少,经费紧张,装备落后等情况很难适应当前日益严峻的“两违”形势。经了解,县直有关部门从事“两违”整治工作的执法人员有35名,其中有执法证的18人;乡镇从事“两违”整治工作的执法人员有88名,其中有执法证的55人。县自然资源局国土执法监察大队没有配备执法车辆、执法仪,2022年仅下拨经费40万元,执法大队共有工作人员8人,真正能够熟悉相关业务工作的人员不多,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其中只有2人持有执法证,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工作开展难度大。类似情况在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和各乡镇也都存在。二是由于我县“两违”面广点多,受人员编制、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影响,职能部门监管出现短板、缺乏有效监督。农户自建房、重点项目用地、石材企业、养殖企业存在未批先建,违规违法使用林地、耕地行为;农村道路修建存在任意占用耕地、基本农田的情况,且多为乡村振兴项目,查处和整改难度都很大,审批监管有待加强。
(四)部门配合不力,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两违”查处除乡镇属地管辖外,还涉及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交通、城市管理监督等部门,由于相关部门职责不清,执法主体不明确,“两违”发生时乡镇和部门都应该管,但鉴于当前工作难且复杂的形势,存在能推则推现象。在“两违”查处时,由于没有部门牵头,导致执法部门信息沟通不畅,步调不一致,只是各司其职完成任务,联合执法效果不佳,整治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规范用地合法建房意识。一是拓展宣传广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让群众学法、守法、遵法,使群众知晓用地建房政策法规。二是制作和发放宣传资料。深入各家各户,向广大群众宣传“两违”行为的危害和违法成本,做到家喻户晓,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是深入报道典型案例。加大对“两违”执法行动的宣传力度,深度报道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两违”案例,形成强大的执法威慑力,营造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治“违”工作。四是简化审批手续,严格建房审批条件。开通群众建房绿色通道,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流程,在建房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拆旧建新制度,把好审批关,提高审批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二)精准施策,降存量、防增量。一是针对我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存量基数较大问题,建议县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全面摸底核查,梳理分类,精准施策,制定存量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处置办法,进行分类整治。二是严格落实《资源县进一步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资办发〔2023〕11号)文件精神。加大巡查力度,建议从每个村(社区)的村(社区)两委干部中择优任用1人兼任国土资源动态监察巡查员,把巡查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查处,把“两违”消除在萌芽状态,降低执法成本。三是全面落实“动土必报、建设必批、开工必到、过程必管、查处必严”的审批管理制度,对属于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情形,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加大对“两违”综合打击力度,对新出现的“两违”行为,坚决依法处置,坚决查处到底,坚决拆除到位,绝不姑息,严肃问责。要防止职能部门监管缺位,预防少数干部纵容包庇,甚至直接参与,防止执法者变成犯法者或利益相关者。要不断强化纪律监督,对在巡查、查处、打击“两违”中存在失职、渎职、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坚决问责。
(三)加大执法基础投入,提升监管质量水平,保障“两违”整治高效开展。一是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整治工作的投入,解决执法工具落后,执法效率低的问题;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同时,要在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方面狠下功夫,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参加执法考试,从政治荣誉和个人发展上关心关爱一线执法人员,稳定执法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综合执法水平。二是严格项目用地审批。严格项目用地合规性审查和用地行为的审批,加大规划审批后的监管,强化规划竣工验收管理,做好项目用地的“后半篇”文章。职能部门要扛起监管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常态化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加强对违法用地问题图斑的整治,实行“一斑一策”“一宗一策”,拿出具体方案,逐宗整改,逐宗销号,做到该拆除的依法拆除,该复耕的及时复耕到位,该完善报批手续的补齐手续,切实提高“两违”整治工作的质量效率。
(四)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凝聚“两违”整治强大合力。“两违”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在新形势要求下,要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强化监督的新格局。一要厘清权责清单,依法明确各部门整治“两违”的法定职权和责任。二要加强部门联动,自然资源、住建、林业、水利、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和乡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统筹协调,依法依规联合开展“两违”整治工作。部门之间做到信息共享、信息互通。对于情况复杂、案情较大、牵涉多部门管辖的案件,由案件所辖乡镇牵头,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逐步形成有效沟通和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县纪委监委根据案件的办理情况提前介入,严查“两违”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和当事党员干部,坚决遏制新增“两违”建设,对新增“两违”零容忍、严查处。三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长效管理主体,对“两违”整治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完善长效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从县到乡到村到屯的四级管理工作机制,抓好日常巡查和管理监督;加强群众监督,有关部门、乡镇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重奖举报人,鼓励和引导群众当好治“违”的信息员;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拆“违”、治“违”列入各乡镇工作考核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