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叶剑英长征遇险记
1934年12月的一天,红军长征队伍抢渡湘江之后,接着又翻越老山界,当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叶剑英,随主力部队进入塘洞村的白竹江一带时,忽然听到一阵嗡嗡的响声,这是敌机正从远而近传来的马达声,还不时伴着嘎嘎的机枪声。司令员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隐蔽。不一会儿,敌机来到了头上,低飞盘旋侦察,突然俯冲过来,一阵怪声在空中嘶叫。司令员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他知道是投掷炸弹的尖叫声。他机灵地向前一个箭步,滚落到一个土坑里,正在这里,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他的屁股上好像给人重重地击了一拳。敌机远去了,他慢慢爬起来,拍去身上的泥尘,走出土坑。警卫员范希贤赶来扶住他说:“司令员,你挂彩了。”这时他才发觉血从自己的大腿靠臀部的地方往下直流。
“知道了。”他若无其事地回答。
警卫员把他扶到一块平坦的地上,让他躺着。
总卫生站长贺诚得知叶司令员负伤的消息,急忙跑来给他包扎,又找来一副担架和战士们一起抬着他走。叶剑英躺在担架上,伤口还是不停地流血,护理员迅速把他送到总卫生部临时所在地,经医生检查,一块弹片打入臀部深处,当时情况危急,来不及取出弹片,只作了简单的包扎。
在行军路上,叶剑英的伤口红肿化脓了。卫生员给他洗伤口时对他说:“首长伤口里有弹片,不把它取出来,伤口是好不了的。”叶剑英说:“那就你把它取出来吧!”卫生员说:“这里没有麻醉药,也没有手术器械。”叶剑英笑着对卫生员说:“你手上不是拿着一剪刀吗?”卫生员看着手上的剪刀说:“你不怕痛?”他笑着说:“死都不怕,还怕痛?”卫生员说:“那么我就用剪刀试试,你看可以吗?”司令员断然道:“当然可以!”于是卫生员重新给他洗了伤口,又用酒精把剪刀消了毒后,就在他的伤口处动起手术来。叶剑英咬紧牙关,闭着双眼,忍着疼痛,一声不吭。开始他还能支持,渐渐地只见一粒粒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淌下来。卫生员见状,怕继续手术会危及叶剑英的生命安全,便停了手术,把伤口包扎好。后来,由于一直是在行军路上,医疗设备差,始终没有把弹片取出来。此后,每当谈到这次负伤时,叶剑英司令员总是风趣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身上留下一块弹片作纪念也好,它可以使人不忘过去!”
(周日龙整理,原载中共资源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老山界作证》第32-33页, 2005年8月出版)
10、长征路上战友情
1934年12月初,红军渡过了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为了躲避敌机,我们常常日宿夜行,到达宿营地时,大多是黎明时分。这时我们就背上药箱给同志们看病,因为长途行军,很多同志的脚走坏了;因为常常挨饿,很多同志的肠胃都不好。我们医务人员瞅着他们休息的时候,才能给他们治病。
一天下午,部队走在老山界下一条狭窄的山路上,这条路只有两尺多宽,一边靠山,一边临河,山是一座高山,河是一条大河,水流湍急,走到河边,见河堤足有三四丈高。我在马上往河里一看,就好像站在高楼顶上往下看一样,不禁有些头昏眼花。
部队人多,又有担架、牲口和行李担,在狭窄的山路上,自然有些拥挤。我拉住缰绳,想尽快让马穿过这条窄路。谁知这一带泥土松疏,马一失脚,立刻连人带马跌下河去。只觉得眼前像打了个闪电一样,哗地一亮,随后就掉进一个无底的深渊,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我醒来,只见自己躺在河边上。这时,我想起我的那匹好马,问警卫员,他说被河水冲走了。我为马难过的同时,更可惜放在马上的毯子和被子。这么冷的天,夜里没有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没多久,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他手里抱着一床被子,对我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听说你掉到河里,派我来看你。”
我心里一热,急忙说:“就是头上跌破点皮,请你告诉主席请他放心。”
接着他把被子放一板凳上说:“这是主席让我带来送给你的。”
被子?送给我?这怎么行!长征途中,同志们带的东西都很少,主席的行李也不多,也就是一床被子,一条毯子。这样冷的冬天,宿营地又是偏僻的冷房子,夜里只有一条毯子,主席怎么能御寒?
警卫员给我搭了个铺,要我躺着休息一会。
我躺在铺上,盖上这床被子。这是一床白布被子,被里被面是用一种布料做成的。我把两手伸在被子外面,轻轻地抚摸着被面,一股暖流通遍了我的全身。这是主席每天盖的被子啊!现在却盖在了我的身上。想想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一个革命队伍里的新战士,却得到领袖如此深厚的关爱!
我越想心里越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
过了几天,有个挂驳壳枪的同志,像是哪位负责同志的警卫员,走到我的门口,问:
“傅医生是住在这里吗?”
“是啊,找我什么事?”我连忙走出去,心想可能是哪位首长生病了,叫我去看病吧。
“蔡畅同志要我把这头骡子送给你。”那位同志把身旁的一头黄骡子往前牵了牵。
“太好了,给我吧!”我的警卫员一下从屋里跳出来,从那位同志手里接过缰绳。
我又一次为阶级兄弟的关心而感动。
我骑着骡子,带着毛主席给我的被子,随着部队继续前进。一路走,一路想:在我们革命队伍里,真是处处充满了伟大的阶级友爱啊!越是在艰苦的环境里,越使人感到这种友爱的深厚和温暖。
(根据傅连璋回忆文章整理,原载施恢棋编《难忘的战斗-红军不怕远征难》第126-128页, 2005年3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