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过资源的故事(36则)

今日资源

6、担架上的计谋


1933年下半年,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指挥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从江西省瑞金、会昌、兴国、宁都、福建省汀州等地出发,开始“搬家”式的转移。在当时谁都不知道叫“长征”,谁也不知道要走那么远的路到陕北去。
长征出发时,中央苏区政府主席毛泽东因身患疟疾,一直坐在担架上被抬着走。不过,那时的担架,只是两根长长的竹竿,中间绑着一个用草绳藤子编织成的网而已。一头有一个用油布做的船篷形的盖,下雨时整个担架则盖上一层油布。据说这还是毛泽东和张闻天设计的。第四次反“围剿”前,毛泽东被“左”倾错误领导人剥夺了军权,到第五次反围剿时,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毛泽东连发言权也被剥夺了。尽管处境艰难,但毛泽东考虑的不是这些,他深深焦虑的是红军以及整个中国革命的危险处境,关注着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注视着敌我态势。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召开会议讨论失败的原因,解决军事领导问题,才能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
湘江之战,红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万多红军渡过湘江后,只剩下3万多人。对于这种抬着大批辎重物资行进的做法,毛泽东戏称为“叫花子搬家”,刘伯承讥笑是“抬轿子行军”,彭德怀更干脆,说这是“抬棺材送死”。他还说:“照这样打下去,红军就要葬送在他们(指李德、博古)的手里。”“他们把革命当儿戏,这是要把中国革命断送掉!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这些肺腑之言,表达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共同心声。他们在心底深处一次次呼唤着毛主席,在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要求纠正“左倾”错误,改变领导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认为不解决这个问题,党和红军难摆脱极为被动的局面。有一次部队在一个村庄宿营,吃饭时,有人装饭找不着饭,问饭桶在哪里,毛泽东说饭桶在里面,李德正好在屋里,后来在红军队伍里误传为毛泽东骂李德是饭桶。而惨痛的事实使毛泽东深刻体会到,要想使自己在正确主张被接受,使红军转危为安,就必须尽快做工作,以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担架上的毛泽东就开始了他拯救红军、拯救中国革命的“计谋”。具有军事指挥权的张闻天、王稼祥成为毛泽东千方百计争取的主要对象。
长征路上,中央苏区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未好同样坐担架行军的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经常在一起。他俩原来都是王明“左”倾领导核心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善于独立思考的张闻天和王稼祥对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指挥和毛泽东切合实际的军事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分别对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提出一些批评和不同看法,开始从“左”倾错误领导核心中分离出来。张闻天在广昌战役后与博古产生了矛盾,他倒向毛泽东成了必然,却又那么偶然地在瑞金云石山与毛泽东同住一座古寺,而且那古寺只住了他和毛泽东两个人,促成了他俩迅速接近!
对王稼祥,毛泽东也做了大量的耐心的团结工作。早在1931年赣南会议上王稼祥就指责过毛泽东为“右倾”机会主义,后来经过实践证明毛泽东是对的,于是在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便已为毛泽东辩护,他倒向毛泽东也成了必然,长征途中他偏偏又负伤躺上了担架,毛泽东也因病躺上了担架。担架队里的朝夕相处,促使了他俩的迅速接近!王稼祥有充足的时间跟毛泽东交谈,他开始真正地了解毛泽东,日渐成了毛泽东的支持者。
从老山界到黎平的行军路上,毛泽东躺在担架上,一会儿与王稼祥交头,一会儿又与张闻天接耳,一边走,一边谈,有时三人一起议论。每当入夜,烧起了篝火,火光映红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脸。他们越谈越兴奋。红军队伍里,称他们为“民间三人团”。特别是毛泽东夜间精神非常好,白天则常常在担架上睡得迷迷糊糊。这种作息习惯一直到延安,甚至到北京都未能改变,这是后话。
毛泽东和他们议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不能取胜,议论王明路线在军事上的严重错误。张闻天和王稼祥也常常谈出他们对博古、李德的看法,毛泽东在谈话中总是耐心细致地分析“左”倾路线在军事上的失误。张、王听到毛泽东的分析,感到很有道理,在不断接触和了解中,他们深深体会到在如此艰苦曲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的路线才是正确的。
当时李德看到了毛泽东在干什么,但他已无由干涉,看到广大官兵向他投去愤懑眼光,他更不能对毛泽东说东道西了。
从湘江边上的沉思,经过老山界的谈论,意见日趋一致,到湖南通道县城之前,“计谋”开始升级,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已经更深入地谈起红军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问题。
毛泽东还是用他的“择弱军打”的战略,因为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号称“双枪兵”(另一枪是烟枪即鸦片枪),兵力不多,又没什么堡垒工事,是不经打的“豆腐兵”,红军改变线路,不去湘西,折向贵州让蒋介石口袋阵失灵。
王稼祥也说:“应该这么办,来个避实就虚!”接着王稼祥坦率地向毛泽东表示了自己对形势的忧虑,认为这样下去不行。并建议应该开个会,把李德轰下台!
王稼祥主张把李德轰下台,正合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认为:“他(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却到处发号施令,尽干蠢事。要不是因为李德独断专横,支持王明路线,我们也许不会丢掉苏区,被迫长征。”王稼祥去找张闻天交谈,认为应该撤换博古和李德,改由毛泽东来领导。张闻天也认为领导中国革命还是毛泽东行。王稼祥与因脚伤坐在担架上的聂荣臻一同行军,互相交谈,共同认为,事实证明博古、李德等人不行,必须改组领导。王稼祥说,应该让毛泽东出来领导,聂荣臻说:“我完全赞成,我也有这个想法。”王稼祥又找周恩来和朱德交换意见,周、朱原来就佩服与敬重毛泽东,他们毫不犹豫地赞成王稼祥的意见。
长征途中,王稼祥对身处逆境的毛泽东的支持非常重要,因为他是从“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他说话更有说服力。为此,陈毅曾把他比做楚汉相争中的韩信:“在楚则楚兴,在汉则汉兴。”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其他红军指战员也进行说服教育工作,用事实启发同志们的觉悟,使大家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残酷的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不仅在革命胜利时认识了毛泽东的正确,更为可贵的是在革命失败中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的正确,这一切都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湘江战役之时,毛泽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悲愤忧伤,而翻越老山界时,做通了王、张、周工作之后,他心情有所好转。“五岭逶迤腾细浪”这是毛泽东在《长征》诗词中的一句,这句诗既是写景也是写情的,特别是写他翻越越城岭,走出西延地区时的心境。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军事路线在党和红军中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担架上的“计谋”终于取得了胜利。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一朝分娩,那么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经过资源就是重要的孕育时期。这段历史过程,后来被轰下台的李德等人贬称为“担架上的阴谋”。
(肖业礼搜集整理,原载中共资源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老山界作证》第24-27页, 2005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