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资源县坚决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和桂林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这项工程紧紧抓在手心,列为全县压倒一切的首要重点工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圆满完成了各项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并在脱贫攻坚工作上走出了一条“资源路径”, 各项扶贫工作成效得到了自治区的高度肯定,一批先进经验做法在各大媒体得以广泛宣传推广。
在5月7日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大会上,资源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资源县狠抓责任落实,构建起强有力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建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设14个专责小组,将全县按7个乡镇分成7个作战区,实行县领导联村驻点制度。自上而下层层压实责任,狠抓政策项目落地,各项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并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提升行动,通过清单管理和专班推进等措施,层层排查、层层整改,脱贫攻坚各类短板弱项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于2018年如期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十三五”期间47个贫困村、7951户30216名贫困人口于2020年年底全部如期脱贫摘帽。一座座青瓦白墙式的新农村民居、一片片绿水农田交相辉映的新农村,在崇山峻岭之中,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桂北画卷。
瓜里乡水头村周立元原居住在瓜里乡水头村晒禾坪,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就医一直让她头疼。2018年,周立元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家安在了中峰镇老乡家园,同时,她还通过发展种、养产业,在当年顺利脱贫。“现在搬到这里,小孩子感冒了,我们去看医生很方便,小孩子上学也很方便,几分钟就到学校了,所以这还得感谢党和政府。”周立元满怀感激之情地说。
近年来,资源县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现有的产业基础,走出了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等“资源路径”。
走出产业扶贫开发“资源路径”
资源县制定出台了产业扶贫项目奖补方案、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奖励办法等产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红提、西红柿、辣椒、猕猴桃、中药材、冷水鱼等传统优势产业改良提升,提高产品质量,资源红提、车田西红柿和辣椒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同时,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大力支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有机绿色农业。据统计,全县共建立了2000多亩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县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总产量达8000多吨。发展有机牛、有机羊等生态养殖4000多头,全县13家企业获得18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家企业获得5张有机产品转换证书,覆盖茄果、叶菜、瓜豆、辣椒等20余个品种,被国家列为运用有机产品认证扶贫县和第七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走出易地扶贫搬迁“资源路径”
资源县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和后续产业扶持两个重要环节,抓紧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贫困户“愿意搬、住得下、能致富”。据统计,全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1138户5104人,共实施完成危房改造5357户22000余人。在中峰老乡家园、车田枫林阁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充分依托集镇功能,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在每个集中安置小区内设立了小区服务部和党群服务中心,对集中安置小区贫困群众进行管理服务。据了解,为拓宽集中安置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在车田枫林阁建成一条4000平方米的商业街,为搬迁贫困群众提供了80余个就业岗位,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引进广东客商在小区内建成了日用品综合超市,落实搬迁贫困群众就业50余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走出旅游扶贫“资源路径”
资源县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总抓手,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推动景区景点改造升级,着力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近年来,资源县成功打造了宝鼎瀑布、塘洞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八角寨、资江-天门山、资江灯谷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了丰绿生态园5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李洞4星级乡村旅游区、八角寨和脚古冲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3星级以上农家乐15家、3星级汽车营地2个,打造了两水苗族乡社水村、河口瑶族乡葱坪村、坪水村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中峰镇康家村、老王家屯等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基本实现了资源旅游由传统单一的生态观光向休闲度假、漂流探险、农业采摘、乡村旅游等多元化深度发展。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资源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进一步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重脱贫后贫困户、贫困村自身内生动力的激发和跟踪,实现从“帮扶带动”脱贫向“自主奋进”致富的转变;统筹谋划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肖裕桥 唐玲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