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瓜里乡白竹村,七月的富硒稻田翻涌着翡翠般的波浪。7月24日上午,资源县鑫源达农业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上空,一场充满科技韵律的“空中芭蕾”正悄然上演——大型银灰色农业无人机在操作员精准指令下,以昂扬的姿态低空掠过青翠秧苗,旋翼搅动气流,细密的药雾均匀洒落,在朝阳下折射出微小的虹彩。田埂上,数十名农技人员、合作社代表和种植大户屏息凝神,目光追随着无人机的轨迹,一场关于水稻植保的深刻变革,正在资源县广袤田野上落地生根。
此次资源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主推技术(水稻无人机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培训会,由资源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精心组织。它不仅是自治区政策落地的关键一步,更是资源县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加速向全程全面机械化迈进的生动缩影。
培训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模式进行,旨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无人机植保这项主推技术真正扎根田间,惠及千家万户。在室内会场,高级农艺师以详实数据和对比案例,剖析无人机植保的核心优势:“相比传统人工作业,无人机植保效率提升近30倍,亩均节水90%以上、节约农药30%-50%,其下压风场能使药液穿透至植株中下部,显著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PPT上展示的RTK厘米级定位、智能避障、变量喷洒等前沿技术,让现场听课的村民们频频点头称赞。
理论的星火,迅速在示范基地燃成实践的烈焰。当参训人员移步田间,大型无人机的叶片高速转动,升空演示。操作员轻点平板电脑,设定好航线参数,无人机即刻腾空,沿着预设轨迹稳定飞行,在离稻株上方约1.5-2米处匀速喷洒。水雾如薄纱轻覆,叶片均匀沾湿却无滴淌。“看这喷幅宽度和重叠率控制得多精准!几乎没漏喷、重喷。”白竹村的农户舒小明一边指着遥控上的路线一边看着无人机的运行轨迹赞叹道。飞防服务商现场说明了农用无人机的夜间作业能力,且展示了复杂地块适应性,彻底打消了种植户们对丘陵地形适用性的疑虑。
七月初,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云里茶乡”田园综合体,无人机在茶园上空有序盘旋,将肥料均匀播撒在茶树间,场面颇为壮观。技术人员介绍,“云里茶乡”田园综合体地形复杂,山地与丘陵交错,以往人工施肥难度极大,一名工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2-3亩茶园的施肥工作,且难以保证施肥均匀度。如今,无人机搭载专业施肥设备,每天能轻松完成500亩以上茶园的施肥任务,效率提升显著。
这场科技盛宴的背后,是资源县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坚定决心与系统性支撑。“除培训外,我们正积极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向无人机倾斜,探索建立区域性飞防服务调度平台,并推动将无人机操作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机器换人’的长效机制。”县农机中心工作人员潘锦秀介绍道。
科技的魅力,最终要由土地和耕耘者来检验。参训的鑫源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宗春在现场算了一笔明白账:“我们这有300亩水稻,以前雇人打药,人工费加防护成本,一季下来要花近万元,还得担心高温中毒风险。现在用无人机作业时间缩短到一天半,成本节约近30%,效果还更好。”作为县里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刘宗春也在为农户仔细讲解无人机作业的优势。
“无人机精量施药,大大减少了农药流入土壤和水体。资源县富硒米的品质认证,也离不开这种绿色防控方式的支撑。”潘锦秀向大家介绍道,资源县正着力将无人机植保技术打造为富硒水稻、有机稻米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 当无人机完成最后一次运作演示,平稳降落在田埂边,阳光洒满机身,照亮了与会者充满希冀的脸庞。远处,层叠的梯田与起伏的青山构成壮美背景,科技与自然在此刻和谐交融。 从政策引领到技术落地,从装备升级到理念革新,银翼守护下的青秧,正孕育着资源县粮食稳产增产、农业绿色转型的丰硕未来。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们,已准备插上科技的翅膀,向着智慧农业的新高地振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