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资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以民族生态文化特色县为统揽,扎实推进“1+4”文旅发展战略,在厚植生态优势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多种举措强力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助力城乡绿化美化,全力融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大局。
驱车行驶在资龙二级高山生态公路县城至隘门界段,昔日裸露的边坡如今已被茵茵绿草覆盖。风过,草浪顺着山势起伏,与远山云雾相映成趣,这些扎根坡体的植被,不仅通过生态护坡技术加固了路基,更让险峻山路化作一条串联山野的绿色绸带。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资源县突出重点,坚持 “治”“优” 结合,通过建立全县自然资源现状 “一张图”、登记 “一个库”、管理 “一张网”,聚焦 “存量消减”,按照 “轻重缓急” 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筛选历史遗留生态薄弱点位进行修复。同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生态功能恢复与景观优化提升相融合,针对性种植景观树种,实现修复区域“景观化、花化、美化”;针对矿山,实行“一矿一策”,结合开展绿色矿山建设,逐步进行生态修复。其中,位于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的宝山石材已于2022年8月份关停退出,通过地形重塑与土地复垦,曾经寸草不生的区域,如今覆盖着新生的绿草,山体轮廓线变得柔和,山脚下的溪流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资源县创新采用“政府自购设备+本地企业施工”模式,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生态修复治理新机制,项目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20%以上。据了解,2022年以来,全县政府主导投入资金 1000 余万元,各类企业投入资金 5000 多万元,完成重点区域包括县城周边、重点景区、资龙二级公路两边、风电场、矿山生态修复共110.3公顷,促使绿水青山成色更浓。今后,政府每年还将统筹不低于100万元财政预算专项用于生态修复,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县通过打好生态修复“组合拳”,不仅提升了绿水青山的 “颜值”,让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还提升了其 “价值”,为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