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融媒体中心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大苗山“天堑”变“通途”

来源:资源县融媒体中心 1919

山揽云舒林飘香,水绕露凝地沁甜。地阜民康,幸福苗乡。

两水苗族乡位于资源县西南部,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脚下,成立于1984年9月。全乡总面积132.7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总人口10554人,居住有苗、瑶、彝、侗、汉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70%以上。

四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两水苗族乡各族干部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全乡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乡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了苗乡大地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在两水苗族乡成立四十周年乡庆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到两水苗族乡进行了实地走访,从乡村的“蝶变”看苗乡别样的发展。

青瓦白墙的小楼依山而建、平整宽敞的沥青路环村铺就……近日,记者在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目睹当地的变化。群众自豪地说:“家门口从泥巴路到硬化路,再到白改黑的沥青路,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过去,两水苗族乡是桂林市4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全乡辖6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其中烟竹村为极度贫困村,白石村、和平村、塘洞村为深度贫困村。如今,经过不懈奋斗,这些脱贫村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两水苗族乡白石村曾经有一段童谣,“有女莫嫁野马塘,一夜等水到天光”。

白石村地处五排河峡谷,谷深坡陡,大部分村屯几乎都“挂”在半坡上,蓄水用水是一大历史难题,全村共17个屯,有9个屯存在缺水问题,其中野马塘自然屯缺水情况最为严重。

经过多年努力,两水先后争取到了80多万元投入白石村饮水工程建设,9个屯100多户饮水困难群众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白石村的童谣也跟随着变成了“缺水莫过野马塘,百姓盼水泪汪汪,政府送来幸福水,饮水不忘共产党”,村民们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着他们的喜悦和感恩之情。

“党来播下小康种,开花结果满天香……”桂林市苗族山歌非遗传承人康其龙的山歌传遍苗乡,讲述着昔日极度贫困村的蜕变。

“我们烟竹村现在的变化太大了,过去我们这里的路全部都是黄泥巴路,也通不到村子里。去赶集的时候,我们要挑着一百多斤的农产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两水交易,然后还要挑着米、面走回来。”今年72岁的康其龙感慨颇深地说,“一般都是清早出门,晚上才能到家,那时候没有电筒,我们就是用火把。”

以前的烟竹村,如同一座困锁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2016年以来,烟竹村多渠道筹措和整合资金700多万元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屯路4条5.473公里、硬化通屯路9条13.073公里、新建产业路2条4.3公里。和烟竹村一样的被公路“解锁”的村子还有很多,两水苗族乡所有建制村均通硬化路,全乡20户以上自然屯道路硬化率达100%,大苗山“天堑”变“通途”。

2013年以来,两水苗族乡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52个,投入资金13251万余元。水、电、路、网络、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农村人也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晚上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老百姓业余活动也多了起来,跳跳广场舞、散散步、打打球,和城里人过一样的生活。”康其龙说。

“以前啊,这山里黑灯瞎火的,晚上出门都得打着手电筒,哪敢想现在能有这么热闹的场面。”李洞屯的村民李荣球得意地说道,“现在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们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他站在人群边缘,望着那跳跃的火光,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家门口能举办篝火晚会,这放在十年前是李洞屯的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的李洞屯,水泥路四通八达,两旁路灯错落有致,夜幕降临时分,柔和的光芒为这苗家小寨披上了一层温馨的外衣。每逢节假日,外来的游客与当地的村民便组织起篝火晚会,悠扬的山歌与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映照着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幸福与满足。

近年来,两水苗族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的宜居条件和生活品质,通过加强村庄整体规划和建设,采取“家园建设我做主”的基层民主管理模式,编制简易型实用性村庄规划,并依规划建成了李洞屯“红色老山界”田园综合体,两河口屯漂流魅力小镇等一批典型示范村。

推进“污垃”工程建设和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全乡污水处理率达82%,建设了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全乡6个行政村84个屯实现生活垃圾清运全覆盖。

潮涌四十年,波澜壮阔,今天的两水苗族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桂林市资源县融媒体中心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