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满秀是住在资源县梅溪镇梅溪村一个小山沟里的一位残疾贫困老人。70多岁的她,独自一个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陈旧木瓦房,其中两间留给了儿子和孙子。邓婆婆的老伴早年过世,儿媳妇因嫌婆家太穷,也离婚出走多年。而她自己因为肢体残疾,总是躬着近70度的腰走路,然而,她每次看到扶贫干部的时候,却都很努力地抬起头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和样貌,她说,她要记住党和干部的样子。
邓满秀和工作队员伍盛平在稻田里了解稻谷长势
2016年3月,当驻村工作队员走过弯弯曲曲的泥巴小路来到邓婆婆家时,第一次见她,是在她四面透风的屋子前面,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穿着干净朴素,屋内虽然简陋,但是摆设整洁有序。唯独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就是她那张忧愁而沧桑的脸。
邓满秀家的老房子
邓婆婆的孙子在镇上读小学,儿子文化水平低,只能带病在本地打着零工。生活的重担,不仅压在了患病儿子肩上,也压在了这位残疾老人身上。邓婆婆做不了农活,没有收入来源,自己也要看病吃药。这位古稀老人每次谈起儿子的病、孙子的学费及自己的医药费时,脸上的愁云久久不散。
“你们又来走过场,到头来还不是你们这些干部下来走走耍耍。以后莫来了,莫得味道。”邓婆婆对于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的到来不停地摇头,对宣传的扶贫政策嗤之以鼻,语气也很不好,对我们的扶贫帮扶工作极度不配合,邻里邻居也纷纷恶语相向。
第一次见邓婆婆,我们的帮扶工作在各种质疑与不欢迎声中结束。
二顾茅庐——“你们这次扶贫是真的?”
“解决问题就是向前走,解决问题就是进步。”第一次见邓婆婆受到的质疑与不理解,化作了驻村工作组开展扶贫工作的一种动力。每月两次的入户摆龙门阵、唠家常,邓婆婆也从最开始的不给好脸色,到后来的热情招待,在一次次沟通交流中感受到了我们对扶贫工作的认真和决心。
“我一家的生活太难了,你看我这房子在山上,不通路,挑水又远,你们这个叫扶贫的事情是真的?我们老百姓真的能够享受到你们说的易地搬迁建房补助、娃娃读书不要钱、生病的贫困户也看得起病?真有这么好的政策?”随着驻村帮扶干部的多次走访和驻村工作组的辛勤付出,邓婆婆一家的态度从最开始的坚决质疑,到现在的逐渐缓和。
“邓婆婆,你放心,这些政策你们一家三口人肯定能够享受到,不仅你家能住上交通方便的新房,你们家孙子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这些好政策,你的慢性病门诊看病可以报账80%,家里人住院可以报账90%,以后你们的担子要轻松很多。”
2018年3月,邓婆婆看着驻村队员送上门来的特慢性病卡,一卡通里面发放的孙子本学期500元生活补助和儿子住院费用政府兜底报销700元补助记录时,邓婆婆渐渐开始消除对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戒备之心,对我们的帮扶工作也开始认可,不再抵触帮扶干部的入户走访,对描述的未来脱贫生活更是心生向往。
三顾茅庐——“感谢党拉了我们一把!”
2018年春夏之际,邓婆婆家的木房被纳入县里易地搬迁政策范围。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全程帮助,有资出资,有力出力,从调换地基、开挖基础,到安装门窗、平整路面,都留下他们的身影和汗水。当年国庆节,邓婆婆一家如期搬进了75平方的砖混新房。
邓满秀一家住进了易地搬迁的砖混新房
如今村里的道路宽了、平了,自来水通了,入户的水泥道路也修到了邓婆婆房屋面前,出门再也不是雨天打滑、晴天扬灰的泥巴土路,挑水吃的专用竹扁担也下岗了,邓婆婆每天出门去地里种点小菜来养家也更加省时省力和便捷了。屋内水、电、电视信号三通,既方便老人日常生活,也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解决了儿子和自己本人看病难问题,也解决了孙子读书学费压力大的问题,并且还住上了自已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新楼房,邓婆婆脸上的笑容渐渐代替了愁眉不展,这样的好事更是让邓婆婆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现在的干部做事就是认真、踏实,不耍花样。
村里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没有文化的邓婆婆无法用艳丽辞藻来传达她的感恩,只是一个劲地说着朴素而温热的“谢谢你们”。从这句简单的“谢谢”,读懂了一位残疾贫困老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她抬头扬起的笑容就是对驻村工作最大的鼓励,更是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谢。